封禁抖音登录入口,腾讯开始自闭?

腾讯

 

“我可不想让微信好友知道我抖音爱看啥”。基于如此急迫和普遍的反馈,微信最终还是取消了用户用微信登录抖音的授权。围绕此事,抖音昨天就发布了官方声明,而字节跳动今天下午同样发布了声明,指出若非微信允许,“微信登录抖音并带入好友关系”这事儿本来也不是头条单方面能实现的。

本该发布声明的微信此时则没了踪影。说腾讯的态度异常谨慎,甚至没有相关负责人出来点评两句。那么,腾讯是心虚了吗,还是只是因为腾讯公关一贯效率低?

巨头大战玩出花

单从腾讯、头条两家对掐的角度看,双方自然是各有各的理,谁也不服谁。

头条日前跟快播、锤子“撞车”发布社交产品“多闪”,高调迈入社交领域的模样我们仍记忆犹新。微信无疑是头条社交路上的一个重大对手,既然我们可以将“多闪”视作强化社交的抖音,头条想“一步到位”将微信好友关系拉入抖音就再自然不过了。

腾讯对头条的提防主要在此。多闪发布当天,微信便屏蔽了多闪的下载链接(同时遭殃的还有MT和聊天宝),而腾讯对多闪的封杀甚至不止于此。虎嗅编辑今天便在QQ上做了个小实验:

封禁抖音登录入口,腾讯开始自闭?

与我对话的编辑并未收到红圈内的段落。该段落内容如下:

抖音推出的社交产品“多闪”,聊天软件最怕用户闪退,不过头条既然选择在月活5亿的抖音中孵化社交产品,主打短视频社交的多闪,在服务器这关上应该过了。

我之前预感,字节跳动会把这款产品做成一款为内容创作者(UP主或者达人)留存粉丝、并为粉丝建立起社交信任感的场景,以免很多抖音网红在抖音号上留微信号。在产品发布之后,我觉得和我之前设想的还是不同,多闪不完全是抖音产品的聊天版,而是直接主打做95后新潮社交软件,这款产品的竞品与其说是微信,不如说是手机QQ。

其实单纯聊“多闪”或者“多闪 微信”这样的内容,在QQ上是不会遭遇屏蔽的。一方面我们要感慨腾讯高智能的屏蔽手段,一方面也不得不奇怪到底是什么字段触发了QQ对上述内容的屏蔽——不管怎样,腾讯对多闪这个小老弟确实有超出我们预料的担忧,而头条此时借机摆出一副“腾讯在社交领域具有垄断地位,你瞧他如此欺负人”的姿态,也算顺理成章了。

但腾讯对头条却有另外的指责。昨天,就有专业人士称,头条不仅利用了微信公开授权的好友关系,更试图挖掘用户在腾讯体系内更多信息。传言如下:

假设B与A、C都是微信好友,获取A与C的好友联系需要操作如下:

1. A登录今日头条APP并分享头条信息到微信朋友圈,B在朋友圈点开该新闻。此时在B的微信浏览器中会存在一个头条系域名的cookie,在访问请求最后会使用POST方法将这个cookie值连同A的头条系账号回传到头条服务器

2. 同理C登录今日头条APP并分享头条信息到微信朋友圈,B在朋友圈点开该新闻,B的cookie和C的头条账号通过POST会传到头条服务器

3. 通过B的cookie值恒定这一特点,可以将A的头条账号和C的头条账号联系为2度人脉关系(朋友的朋友)

使用上述手法必然会出现的2个特点:

1. Cookie生存周期会被设置为一个极大值,就如今日头条设置为10年(3650天)

2. Cookie和分享者账号信息需要一个额外的请求进行回传,因为存在第一访问时浏览器尚未设置Cookie的可能性,而今日头条也使用了POST进行了回传

这种对cookie的操作和利用在互联网行业实属司空见惯,但事关两大令人不得不警惕的巨头,“过多隐私暴露给互联网公司”的担忧也着实令用户捏了一把汗。头条进军社交之前,腾讯可能将上述传言中的玩法(或类似玩法)视作“常规操作”,但如今却警惕非常,恐怕也和头条这家具体的公司有点关系。

无论如何,假如国家机构比如工信部介入,两家恐怕都要被工信部以垄断名义调查一番。届时,由于垄断程度不同,微信的麻烦可能更大一些。

微信好友是个坑?

在商业竞争的角度,微信抖音之争就是个“板凳不要扁担绑在板凳上,扁担偏要扁担绑在板凳上”的闹剧。但在社交产品的角度,抖音选择将微信好友关系引入抖音,恐怕确非明智之举。

与现存的多数社交产品不同,微信是个高度渗入生活、工作,对绝大多数用户而言反映了极强乃至最强社交关系的产品。不仅你的同事、同学很可能是你的微信好友,你的家人也高几率与你存在好友关系,这其中的一些人与你在现实中关系固然密切,但你很可能不想与他们在网上产生过多联系——比如你的老妈和老板。

而抖音并不是一个社交工具。

对抖音用户来说,虽然并非刻意隐藏,但我关注什么博主、爱看哪些视频,一般都是“不足为外人道”的。平常一本正经的你,可能不愿意让你的上司或下属发现你天天看土味情话;而对于特殊群体而言,公布其短视频爱好可能无异于意外出柜,后果不堪设想。

因此,将抖音和强社交关系结合在一起不太科学,甚至会伤害用户。微信意识到了这一点,头条很可能也已经意识到了。因此,微信取消登录授权,对抖音而言并非不是好事。“塞翁失马,焉知非福”?

事实上,如果事情没有像这样戏剧性地爆出来,抖音可能迟早要面对民间舆情自然发酵、爆炸的那一天,就像曾经的大众点评:去年7月,有用户反映大众点评上自己对餐厅、酒店的评价(换言之消费记录)被意外透露给微信好友,而这些本应是极度私密的信息。有大V称大众点评简直成了“捉奸神器”,点评很快道歉,并取消了相关功能。

我们可以看到,微信这个级别的强社交关系网,是不能被带入大多数其他产品,尤其内容产品的。虽然相比微信用户的其他数据,微信好友关系是一个相对开放的数据,但真正用到这一关系的产品少之又少,腾讯内部比如微信读书、全民K歌都是相对无关痛痒的软件(手机QQ就绝对不敢),腾讯外部更是寥寥了。

我们甚至可以断言,对多数产品而言,引入微信好友关系等于自杀。抖音虽然很强,算是微信之外中文互联网又一代表级产品,但“抖音大战微信”这种戏码跟当年“3Q大战”不一样,并非单纯出于公司竞争而发生矛盾,也有用户自然发觉的矛盾。

硬掰这个手腕,就不是头条掰腾讯,而是头条掰用户了。

谁是那个肇事者?

而在抛开“头腾大战”,也抛开微信和抖音两个具体的产品之后,我们仍然需要思考,互联网公司这样诱导、引入乃至推测用户在其他产品的好友关系并试图加以利用,是正确的吗?

这个问题要从两个立场回答。在互联网公司看来,当然是正确的。“只要法律允许,只要对我有用”,或者说“只要能赚钱”,公司当然觉得用户在其他产品的好友关系是值得开掘的资源。其他产品直接同意开掘固然好,即便不同意,那么像上述段落中“传言”的cookie操作一样“主动推测”,大概也未尝不可。说白了法律还不管嘛,而且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应该都不会管。

在用户看来,平常想想可能也觉得没什么,但总有一天会觉得难受,比如微信好友引入抖音就是个“觉醒的日子”。那么在这个时候,用户就和互联网公司产生了矛盾,事实上这样的矛盾已经发生了很多起,支付宝账单事件如此,facebook剑桥分析亦如此。

这些涉及互联网与隐私的问题,最初可能都不是什么违法乱纪的事儿,甚至在多数人眼里根本就不是个事儿,但“不是事儿的事儿”引发了如“意外出柜”“投票诱导”这样的“大事儿”后,用户顿时就回过神儿来了。说白了,用户和互联网公司本来就没穿一条裤子,互联网公司越俎代庖也要有个“度”。

我们该怎样防范类似事件发生呢?像欧盟的GDPR那样,事无巨细地规定一番固然能让用户一时舒爽,但长此以往势必阻碍互联网本身发展,也会影响多数用户的网络福利,不见得是个有大局观的举措。

但是,如果没有GDPR,没有对用户信息的利用粗暴到几乎令互联网公司窒息的限制,事情就会复杂得多。

比如说,“隐私”的边界从来没被法律很好地解释过,今后随着大数据、人工智能发展,可能只会更难。用户可以授权最小限度的隐私,不告诉互联网公司自己是男是女、喜欢什么、给民主党还是共和党投票,但互联网公司从最小限度的隐私出发,就不能“推测”乃至“算命”吗?

虽然你没告诉我你是不是共和党人,但你的好友都展露出明显的共和党倾向,那我在数据库里就把你标记成共和党也无大碍。那么此时,“该用户是共和党人”的判断,算是用户的信息,还是互联网公司自己的信息?如果基于这些信息对用户做出一些推荐、引导,算不算是对用户隐私的利用?如果出了事儿,互联网公司该怎样背这口锅?

很明显我们都没准备好。这回的抖音既是肇事者,也是受害者。但加害者是谁,抖音在法律范围内到底做错了什么,如果用户不觉得这算事儿,那是不是就不算事儿了?

腾讯的声明那么慢那么谨慎,大概与这些都有关吧。

 

作者: 天使不投资人,授权青瓜传媒发布。

来源:虎嗅网

扫一扫 微信咨询

联系我们 青瓜传媒 服务项目

商务合作 联系我们

本文经授权 由青瓜传媒发布,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opp2.com/117897.html

《免责声明》如对文章、图片、字体等版权有疑问,请联系我们广告投放 找客户 找服务 蘑菇跨境
企业微信
运营大叔公众号